还记得吗?这些歌为512抗震救灾而作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汶川地震15年了,网友说:永远会被2008年抗震救灾曲感动。当年,我们生死不离;如今,这片土地生生不息↓
01:34随恩人参军的汶川地震受灾男孩的励志后续
(资料图片)
还记得那位“长大后就成为你”的地震受灾男孩曾家富吗?他追随“铁军”叔叔参军,在新兵授衔时泪流满面。今年,退伍的他要上大学了,毕业后还想二次入伍↓致敬传承! 致敬重生!
00:55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加快发展创造美好生活
2008年5月12日至今,15年过去。山川抚平伤痕,废墟走向重生。
青城后山,雪山脚下,“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书写了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的“中国奇迹”。变化之大、发展之快,恍若新生。
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当地人民正与全国人民一道,拥抱现代化的新生活。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中国式现代化分论坛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副州长、汶川县委书记李建军提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汶川样本”:“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新征程中,我们坚决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汶川的基础工程,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道路。”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5周年之际,记者踏访3个国定重灾县,记录和见证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
图①(左):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摄,图②(右):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新貌。张 延摄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农文旅融合促振兴——“云朵山寨”踏歌前行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村民与游客跳起欢快的锅庄舞。范术林摄
高耸的寨门,秀美的山道。缥缈的云雾中,石椅山“云朵上的山寨”若隐若现。
沿着蜿蜒山路盘旋而上,记者来到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的寨门前,一面面印有“羌”字的寨旗迎风飘扬。鼓乐喧天,欢歌热舞,羌家儿女正以独特礼仪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
自农历新年开寨迎客以来,石椅村相继举办开寨仪式、跳沙朗、爬杆等一系列民俗活动。游客一边体验羌族文化,一边赏风景、品美食。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石椅村乡村旅游十分红火,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旅游收入创新高。
沐浴在阳光下的石椅羌寨,以其雄伟之姿沉淀着那段沉痛的往事。“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石椅村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灾后重建,路在何方?望着一片废墟的村庄,村“两委”经过多番论证,决定走文化兴村的重建之路,打造集观光、体验、康养于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为此,北川县委县政府拨出专款,对石椅村基础设施、村居风貌进行改造升级。近年来,当地启动村道改造提升工程,将水泥路升级为柏油路,道路拓宽至10米左右,还专门规划了彩色步道。石椅村成为灾后重建中,北川县首个完成风貌再造的村落,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一片果林环绕中,记者走进一家名为“花果山庄”的农家乐。村民陈继良告诉记者,2008年前他一直在外打工,地震发生后,他决定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灾后房屋重建,政府给了近2万元补贴,还帮忙申请到5万元无息贷款。我家新修了一幢三层楼房,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开办农家乐、种植果树、售卖香肠腊肉……陈继良全家年均收入达到二三十万元。“五一”假期,农家乐房间全部预订一空,大大提升了村民的信心。陈继良决定进一步扩大规模,将自家农家乐改造为现代化民宿,并增加羌绣、篝火晚会等体验项目。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旺,石椅村打造农产品小集市,开发羌族民俗体验、水果采摘、茶文化研学等7类旅游项目。全村农家乐从最初的5家发展到现在的23家,枇杷、李子、苔子茶、腊肉等农特产品受到游客的喜爱。2022年,全村接待游客20万人,村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
如今的石椅村,超过五分之一的农户从事乡村旅游,他们还通过党组织共建活动带动周边村落共同发展。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介绍,2021年,石椅村和周边两个村庄成立联合党支部,从组织、产业、文化等方面共谋振兴。
离开石椅村前,记者来到村民陈华全的枇杷园。从村委会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陈华全全身心投入水果种植产业,从外地学习种植技术,回来后手把手教给村民。“再过1个月枇杷成熟了,我们会举办水果采摘节,游客可以自己摘水果,到时候欢迎你过来!”
“好的,我一定再来!”望着陈华全的笑脸,记者和他许下约定。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汶川”感恩奋进
市民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参观。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五一”前夕,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游人如织。和其他旅游地不同的是,这里除了芍药朵朵、竹林青青的美景,更引人注目的是迎风招展的旗帜和嘹亮铿锵的誓言。
4月27日,在映秀镇家国情怀宣誓广场,来自河南省洛阳市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活动班的45名党员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
15年前,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镇几乎被夷为平地。“地震发生后,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重拾对生活的希望,齐心协力将家乡建设得美丽富饶。现在,我们希望尽自己的一分力,传递正能量,将红色文化传播给更多人。”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连华玉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前来参观研学的人员特别多,有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的党员干部,也有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
在映秀镇,像连华玉这样的讲解员有70多人,组建“家国爱”品牌宣讲团和红色讲解员人才队伍。“我们都是当地村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开展工作。”连华玉说。
映秀镇立足“爱国爱党·家国情怀”主题,以抗震救灾精神为内核,厚植家国情怀土壤。除家国情怀宣誓广场外,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打造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红军长征在阿坝展示馆等红色教育场所,研发开设“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应急管理培训”等6大教学体系。
同时,以映秀为原点,打造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小茅坪红军石刻标语、绵虒红军烈士纪念地等系列红色线路,掀起重走新时代长征路的热潮。
如今,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领红色旅游热,为映秀镇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还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地群众依靠餐饮、民宿等旅游服务行业创收致富,生活越来越好。
5月8日,陆军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组织官兵代表来到汶川,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该陆航旅的前身,是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在抗震救灾中,该团邱光华机组在执行运送伤员任务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5名官兵壮烈牺牲。在汶川特大地震15周年之际,该旅首次组织官兵重回汶川,深情缅怀为之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
青山无言,旋翼有声。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缅怀。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有一座英雄机长邱光华和战友们查看灾区地图的雕塑,雕塑前方陈列着部分直升机残骸。残骸前,该旅飞行员张翼眼眶湿润:“我会把对英雄的思念化为前行的精神力量,以更加奋进的姿态投身强军伟业!”
四川省青川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熊猫家园”开启新程
市民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参观。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
行走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目光所及皆是绿色——绿色的茶园,绿色的森林,就连脚下都是绿色的沥青路面。
“这里有很多野生动物,它们时常穿过景区道路到小溪边饮水,绿色路面可以减少对动物的干扰。”青川县公路养护管理段副段长王飞介绍,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唐家河这片“熊猫家园”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
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总面积868平方公里,涉及青川县7个乡镇18个村,户籍人口1万余人。在地震灾后重建中,青川县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县。
“我们家原来就在这个位置,现在拆除房屋后到处都是绿色植被,没想过我曾经的家如今成了国家公园。”“五一”前夕,记者随青川县蒿溪回族乡光辉村村民刘玉会,回到她易地搬迁前的旧屋所在地。望着漫山遍野的绿意,刘玉会感慨不已。
2018年,为响应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建设,为大熊猫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包括刘玉会在内的8家农户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深山。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元军分区的帮扶下,他们逐渐改变传统的劳作方式,发展茶叶种植、蜜蜂养殖等绿色生态产业。
2022年以来,蒿溪回族乡立足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打造茶旅结合的休闲体验旅游产业。当地新建古茶主题公园、茶道文化墙、茶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定期举办茶手工制作技能竞赛,以多种形式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四川省青川县蒿溪回族乡光辉村村民领取合作社分红。傅秋森摄
“傅书记,还要感谢你去年帮忙卖蜂蜜。这才4月份,我家筑巢蜂桶已经有70多桶了,看样子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看到广元军分区战备建设处职工、驻光辉村第一书记傅秋森来到家里,村民何仲孝掩不住内心的喜悦,讲述着养蜂致富的经历。
何仲孝一家5口的生活全靠他一人支撑,此前靠种玉米、土豆和养羊糊口。因生态保护需要,何仲孝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发展蜜蜂养殖。随着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前来筑巢的野生蜜蜂越来越多,如今,何仲孝年取蜜500余斤,收入超万元。
村如其名,光辉村的座座民居庭院瓜果飘香,绿树鲜花装点,整个村落显得光彩熠熠。生态旅游已成为青川的一张“金名片”,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举目千山绿,新程好扬帆。如今的青川,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空气清新、草木葱茏,山川湿地交相辉映。从废墟上重生,青川县已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园林之城。
(综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