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4月16日电(实习记者 邓可)4月11日下午,复旦发展研究院博士后柴琳在线上进行了有关中韩当代青年群体相互认知的报告——中韩青年群体相互认知现状与评析。
柴琳首先对“青年”进行定义。她表示,青年群体在韩国被称为MZ世代,是将千禧一代和Z世代结合的说法,基本上等于我国80后和95后00后相结合的群体,年纪基本上在18岁到40岁区间。因此,她在报告过程中会将这两个世代统称为青年群体。
柴琳认为,青年群体有三个特征。首先青年群体已经成为新的社会力量。比如1985年出生的李俊熙在2021年时成为了韩国国民力量党的党首,并随着2022年国民力量党赢得大选,他成为了最年轻的执政党党首。而我国大疆的创始人汪涛也是一个典型的80后。第二个特征是青年群体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两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据了重要位置。第三就是青年群体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 K-POP文化。
柴琳指出,中韩两国青年群体的相互认知出现了一个“越年轻越反感”的现象。在对韩国人关于中国的认知调查中,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韩国人对中国持负面认知的人数占比已经达到了80%,而持较好印象的人占比只有19%。而一份对韩国师生进行的舆论调查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即韩国整体上对中国的负面认知情况比较严重。与美国、加拿大、英国这些国家相反,韩国18~29这个年龄段的青年群体对中国持有较差印象的人数占比超过了老一辈。而在2021年韩国发布的韩国国家形象调查数据中,中国对韩国的好感度在68.6%,略低于2020年的数据,但10~19岁的群体对韩国的好感率只有30%左右,比2020年降低一半。
柴琳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第一个是政治因素,首先萨德的部署让很多中国人对韩国失望。尤其是尹锡悦上台后,韩国的对外政策进一步对美倾斜,给中韩关系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就韩国国内而言,针对萨德部署,韩国人倾向于认为中国针对萨德的一些措施,比如限韩令等,都是对韩国的报复。其次,拜登政府上台之后,美国因素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韩关系的不稳定性。拜登政府利用七国集团、北约、五眼联盟等平台,积极拉拢盟友配合支持韩国的对华战略。种种政治因素导致双方的青年群体对彼此的负面情绪较大。第二个原因是中韩文化交流的纽带薄弱,虽然中日韩越历史上都属于汉字文化圈,但是中韩青年群体对对方都处于“近而不知”的情况。第三个原因是复杂的舆论环境导致认知偏差。出于对流量的过度追求,一些新媒体会制造一些容易引发矛盾的话题来吸引读者,而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很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因此媒体的偏见有时严重影响了两国的良性互动,她认为韩媒对于中国的报导有所偏颇,同时中国的部分媒体对于韩国的报导也并不客观。